您现在的位置是: 堆糖网 > 世界 > 塞罕坝精神-塞罕坝人物的事迹

塞罕坝精神-塞罕坝人物的事迹

2020-11-11 11:00作者:堆糖网 1592人阅读

简介一、塞罕坝精神 有一个地方,三代人半个多世纪,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 有一份精神,是一份默默的坚守,是一份无私的奉献,是一份难言的感动。 这就是塞罕坝! 12 “塞罕坝精神”

一、塞罕坝精神

有一个地方,三代人半个多世纪,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

有一份精神,是一份默默的坚守,是一份无私的奉献,是一份难言的感动。

这就是塞罕坝!

12

“塞罕坝精神”是什么?

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创业史,不仅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绿色财富,而且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图文来源|中国文明网“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一塞罕坝精神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塞罕坝精神搜狗塞罕坝精神360塞罕坝精神

二、塞罕坝人物的事迹

河北塞罕坝林场获颁"地球卫士奖"阻风沙刮入北京。

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中),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左),副场长于士涛(右),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前来肯尼亚内罗毕领奖。

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河北塞罕坝林场被授予“地球卫士奖”。“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创立于年,每年评选一次,由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给在环境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曾经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等地。年建场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副场长于士涛,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前来内罗毕领奖。刘海莹表示,林场已经有55年的发展历史了。这期间,人们一直在种树,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保护这片林子,让绿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中国一定能创造更多的像塞罕坝这样的绿色奇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以及共享单车企业摩拜单车,也被授予今年的“地球卫士奖”。

联合国环境署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纳伊桑·萨巴向记者表示,“地球卫士奖”经历了最严格的评选,获奖者都是全世界在环境保护领域最为杰出的事例与人物。“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年多个获奖单位来自中国,我们看到他们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巨大投入与奉献。通过这些获奖者,我们看到了中国在环境保护之中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二塞罕坝人物的事迹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塞罕坝人物的事迹搜狗塞罕坝人物的事迹360塞罕坝人物的事迹

三、塞罕坝第一代人冯程

1、到承德承德有普宁寺和避暑山庄可以游览后乘车去木兰围场4个小时左右,到坝上后进入塞罕坝森林公园,看白桦林、滦河源头,红山军马场欣赏草原风光骑马、漂流等活动,晚上住蒙古包

2、看花海,《环珠格格》得外景地月亮湖,返回承德

一般来说是这样安排的,如果喜欢可以在蒙古包多住几天,但是草原早晚温差很大,注意多带几件衣服。

三塞罕坝第一代人冯程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塞罕坝第一代人冯程搜狗塞罕坝第一代人冯程360塞罕坝第一代人冯程
更多关于塞罕坝精神
更多相关:百度塞罕坝精神搜狗塞罕坝精神360塞罕坝精神

Tags:果喜

堆糖随机推荐

堆糖探索

网名:堆糖

职业:部落开发工程师

现居:互联网堆糖部落

站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