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堆糖网 > 职场 > 钱乙-中国古代名医大全

钱乙-中国古代名医大全

2020-03-19 23:02作者:堆糖网 239人阅读

简介一、钱乙 钱乙的主要成就 专精儿科凡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四库全书》誉为“钱乙幼科冠绝一代”。钱氏治学如《宋史·钱乙传》所述“为方不

一、钱乙

钱乙的主要成就

专精儿科凡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四库全书》誉为“钱乙幼科冠绝一代”。钱氏治学如《宋史·钱乙传》所述“为方不名一师,于书无不阙,不靳守古法。”此三者当是他在儿科学方面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其主要著作有《小儿药证直诀》3卷年,《伤寒论指微》5卷,已侠《婴孺论》百篇已佚。

学术思想钱乙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和历代诸家学说,“该括古今又多自得”在小儿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颇多创见。

1临床诊治突出小儿特点,钱乙认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脏腑柔弱”,“血气未实”由此决定了小儿的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他考虑到存在于小儿的这些生理、病理特点所以在治疗原则上主张以柔润为法则,常以妄攻误下为警戒。他说:“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即便有可下之症,亦当“量大小虚弱而下之”,下之之后还须用益黄散等扶助脾胃以善其后。

并指出对小儿不可滥用寒药温药,因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针对宋代医家喜用香燥药之流弊钱氏结合小儿体质,独辟蹊径以柔润方剂调治小儿病,如所制地黄丸、白术散、阿胶散等都是为了适合小儿柔嫩体质而制定的方剂。

在诊断上钱乙进一步发展了儿科望诊的方法根据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了“面上证”、“目上证”运用面部望诊和目内望诊方法观察不同疾病在面部和眼睛上的不同变化提高对儿科疾病难以准确获得问诊和切诊的诊断水平。

2运用五脏辨证论治。从五脏辨证论治是钱氏学术成就中的核心部分。他既充分运用五脏五行的一般规律,又赋于儿科学的特色。例如,心属火主神明。若遇人声骇异,则心火内动,神不守舍易于发惊。如为邪热所扰,亦发惊叫哭惊悸并见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等症。如火热更甚,心阳太亢,热甚风生心肝俱旺便能发搐,这些证侯,病为急惊。

治疗方法钱氏又各有所主如急惊,治宜除其痰热利惊圆主之心气热,导赤散主之心实热一物泻心汤主之。若为心虚热,卧而悸动不安·目内淡红,用生犀散心虚肝热,身壮热,神思恍惚,用安神圆。其他四脏分证施治以此类推,都是围绕着儿科特点论证的同时,钱氏特别注意辨别脏精虚实,和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例如:肺病又见肝虚证,以肝虚不能胜肺故易治若见肝实证以肺久病而虚,肝强实而反胜肺,故难治。

可见,钱氏虽立五脏主证又不忽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至于治疗,亦要考虑病情的新久虚实指出“如一脏虚一脏实”则治当遵“补母而泻本脏”的原则。

钱氏分别五脏虚实证候及治则处方并在临证时常以五脏病变作为施治的依据从而确立了以五脏为纲的辨证论治方法,并为以后的脏腑辨证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肾有虚无实之论,实启后世补肾法门。

3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在儿科常见传染病麻疹水痘与天花的鉴别诊断上钱乙也有超出前人的见解。如他讲到麻疹患儿的典型症状“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者,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物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可见钱乙已注意到麻疹与感受时邪有关并比较正确地阐述了诊治法则。另外对麻疹、天花与水痘三者在形态的鉴别上,钱乙也有所述及:“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疱,青色面小肺脏脓疱,色白而大…·脾脏疹小而次斑,故色赤而黄小也。”这里分别提到天花的脓痘、水痘的水疱和麻疹的疹子。

宋以前·惊、痫不分,至钱乙始创惊风病名,便与痫症区别开来。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指出急惊多实,慢惊多虚故治疗上“急惊宜服凉泻之药慢惊宜用温补之方。”此外,钱氏还对小儿营养缺乏、发育障碍所致的囱门不合、佝偻病、虚赢,以及吐泻、肿胀、疳证等许多病证都有详尽的论述。

4调剂制方的特点。钱氏调剂制方,善用成药,其所用丸散膏方特多,几乎绝大部分是成方成药,反映了儿科特色。可以事先制备便于及时应用,亦易为小儿接受。而且很注意用量服法,其中方剂,大都味数少,用量小,考虑到给药方便。钱氏组方严谨用药精炼,注意柔和,避免刚燥繁杂之偏,突出用药的规律性。他还善于化裁古方以为今用。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治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治肾虚失音、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脾寒咳嗽的百部丸治发斑疹的紫草散等,都为后世医家所经常采用。

钱氏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仅对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张洁古根据脏腑虚实寒热的辨证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创立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钱氏化裁仲景肾气丸而成的地黄丸对历代医家很有启发,如朱丹溪的滋阴大补丸是以钱氏的六味丸和还少丹加减而成。明代薛己承用此方,为补真阴之圣药,赵养葵极力推崇本方作为补养命门真水之专剂。故有人认为钱氏开辟了后世滋阴大法。可见他的学术思想影响遍及内外妇幼各科,故明·宋濂说:“世以婴孺医目之,何其知乙之浅哉。”

一钱乙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钱乙搜狗钱乙360钱乙

二、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白话

钱乙,字仲阳。——年,祖籍浙江钱塘。

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本病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或肺肾阴亏,痰火凝结于颈而成;也有因口服卡介苗引起者。其特点是起病缓慢,初起结核1枚或数枚,皮色不变,不知痛痒,继则累累如串珠,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肝脉布胸胁,肝郁气滞,则见胸胁胀痛,木失条达,脾失健运,则腹胀纳呆。肝郁化火,下灼肾阴,阴虚火旺。热胜则肉腐成脓。若溃破后日久不愈,肝肾愈亏,气血虚弱,则见潮热,盗汗,咳嗽少痰,或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乏等虚象。若先由肺肾阴亏所致者,则初起即有上述虚象表现。本病以滋肾养肝,解郁化痰为治疗原则。

瘰疬的辨证论治

肝郁痰凝型

证见结块肿大如豆粒,数量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伴有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腹胀纳呆。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养血,解郁化痰。

方药

1.主方逍遥散合二陈汤均见于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6克,当归9克,赤芍6克,白芍6克,夏枯草9克,茯苓12克,海藻9克,陈皮6克,半夏6克,百部12克,黄芩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肝火偏旺者,加生栀子9克。

2.中成药

1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儿童减半,孕妇忌服。

2芩部丹,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内消瘰疬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猫骨丸毕明义《黑龙江中医药》.1

处方:家猫头骨1个,蝙蝠1只,朱砂末10克,天南星30克,白矾30克。将猫头骨烘干,趁热放醋内煅碎,研为细末;取1只活蝙蝠,将肚剖开,把朱砂末放入肚内,包好后放瓦上炙焦,研为细末,再将天南星、白矾研为细末,与上末混匀,以黄蜡熔化,和药末为小丸,如豆粒大.每服30丸,每晚临卧时以粳米稀饭送下。

2一嗅灵张小顺验方

处方:麝香2克,煅珍珠1粒,鸡爪皮5个烘干,蜈蚣3条,轻粉1.5克,壁虎半条。共为细末,以枣3枚去核研泥调匀,装瓶内以石蜡封口备用。用时取上药量的一半,用鼻嗅13小时,10日1次。用药7日内禁食盐、碱、油等。1个月内禁房事。孕妇及肝功能损害者禁用。

3海甘消瘰汤湖北省汉阳县黄陵公社卫生院科研小组《新中医》.2

处方:海藻24克,昆布24克,浙贝母9克,郁金9克,甘草9克,青皮9克,枳实9克,玄参12克,生牡蛎15克,桔核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阴虚痰火型

证见肿块按之有波动感,皮色暗红微热。伴有疼痛,两颧潮红,低热盗汗,腰腿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化痰托毒。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熟地黄15克,生地黄15克,知母9克,黄柏9克,山药15克,牡丹皮9克,茯苓15克,泽泻克,山茱萸6克,生黄芪15克,炙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水煎服,每日1剂。

低热者,加银柴胡6克、鳖甲15克先煎。盗汗者,加生牡蛎30克、浮小麦30克。

2.中成药

1参照肝郁痰凝证中成药。

2消疬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痰凝证单方验方1、2。

肺肾阴虚型

证见肿块破溃,流脓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日久不愈,伴有骨蒸潮热,盗汗,胸痛,咳嗽痰红,身体赢弱。舌红苔光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肾补肺,养阴化痰。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党参9克,熟地黄9克,生地黄12克,山药9克,山茱萸6克,茯苓9克,沙参9克,麦冬9克,地骨皮9克,百部12克,生牡蛎30克,川贝末3克冲服,黄芩9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河车大造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百部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芋艿丸,每次9克,每日2次,用陈海蛇、荸荠煎汤送下。

3.单方验方

1蛋发油温应宗《陕西中医》.5

处方:蛋黄10个,碎头发50克。搅匀后放在铁锅中加热,待浓烟过后,锅内之物由黄变黑,逐渐出油均匀翻炒,纱布过滤后放容器内备用。使用时用棉球或纱条蘸油入瘘管内,每日换药1次。

2复方泽漆膏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泽漆克,龟板胶。100克。泽漆加水浓煎,过滤去渣,取液加入龟板胶,煎至稀糊状,收贮备用。使用时将药膏摊于消毒纱布块上,敷于患处,隔日或3日换药1次,至愈为止。

气血两虚型

证见肿块破溃,日久不愈,脓水清稀不止。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头晕失眠,女子闭经。舌淡苔薄白,脉沉或细缓无力。

治法益气补血,养营化痰。

方药

1.主方香贝养营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当归9克,白芍6克,熟地黄12克,川芎6克,制香附9克,象贝母9克,黄芪15克,阿胶9克烊化。水煎服,每日1剂。

兼脾虚者,加山药15克、广木香3克后下、砂仁3克后下。

2.中成药

1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夏枯草膏,每次1匙,每日2次,开水冲化后温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肺肾阴虚证单方验方。

瘰疬的外治法

初期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5~7日换药1次。

成脓期脓成未溃,用千捶膏外敷;脓熟宜切开排脓,引流须充分。

溃后期一般初溃用五五丹或七三丹,次用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外敷。腐脱新生改用生肌散,外敷生肌白玉膏。久溃不敛者,可用猫眼草膏或狼毒粉纳入创口。窦道深者,用千金散药线腐蚀5~7日,再按一般处理。疮口空壳或形成漏管,可作扩创或挂线手术后,再按一般处理。

瘰疬的其他疗法

1.针刺直接刺人肿大的结块,配刺肝俞、膈俞穴,每日1次,中等刺激。已化脓者不宜应用。

2.挑治先在肩胛下方、脊柱两旁,找寻结核点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褪色的即为结核点进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挑治。

3.“0”号疗法以细银针横向贯穿结块,可通电加温,也可不加电,5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未化脓之时。

4.拔核疗法肿核较小而浅表,体质尚好者,可用白降丹少许,掺于太乙膏上,盖贴于结核处,每3日1次。结核小的7日左右脱落,大的10日左右可将核拔去。结核脱落后,可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贴。因所用药物有很大的刺激性,故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瘰疬较大而深在者,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者,或年老体弱者,均不宜使用本法。

5.饮食疗法

海带肉冻:海带、猪皮等量。将海带泡软洗净切细丝,猪皮洗净切细小块,加水适量,以及调味品,文火煨成烂泥状,盛人盘中,晾冷成冻食用。适于瘰疬初期无全身症状者服食。

炒绿豆芽:水发新鲜绿豆芽适量,素油炒拌以食盐及调料品,佐餐服食。适用于瘰疬成脓期身伴微热者服食。

栗子糕:生板栗500克,水煮半小时,待冷去壳及内皮;再煮半小时,加入白糖,拌匀成泥,制成糕状食用。适用于瘰疬成脓期患者服食。

八宝芡实粥:芡实、薏苡仁、白扁豆、莲子肉、山药、红枣、龙眼肉、百合各6克,粳米150克。先将以上药水煎40分钟,再加入淘净粳米,煮烂成粥服食。适用于瘰疬溃后日久不愈患者服食。

6.预防调护

增加营养食物,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平时应节制性欲,保持心情舒畅和适当休息。

二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白话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白话搜狗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白话36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白话

三、中国古代名医大全

李时珍《本草纲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起死回生是指扁鹊扁鹊和蔡恒公的故事比较有名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著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李时珍,华佗

三中国古代名医大全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中国古代名医大全搜狗中国古代名医大全360中国古代名医大全
更多关于钱乙
更多相关:百度钱乙搜狗钱乙360钱乙

Tags: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堆糖随机推荐

堆糖探索

网名:堆糖

职业:部落开发工程师

现居:互联网堆糖部落

站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