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简介-三国里的刘备简历
2020-10-19 05:02作者:堆糖网 284人阅读
简介一、刘备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 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
一、刘备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 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经一度寄居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但刘备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 188年,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加入东汉王朝扑灭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史料记载他:“数有战功”、“有武勇”。战争结束后,刘备建立了其军事集团的正规武装力量,任职东汉王朝的平原相(县令)。196年升任徐州牧,官拜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徐州被吕布攻占后改任豫州牧。 207年,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任军师。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占荆州、联孙吴、退曹兵、入四川。 221年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王朝,疆土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成为三国时期的其中一国。先后娶妻甘氏、麋氏、孙氏和吴氏。子刘禅继位。 223年,在为关羽报仇而发动的对吴战争中失败,退兵回到蜀国。同年4月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病逝,谥号为“昭烈”。刘备在中国有两个坟墓。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评价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 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 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刘备简介、搜狗刘备简介、360刘备简介 |
二、刘备真实身世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现河北涿县。涿县原属燕地,在东汉末年,属幽洲。《三国志》上说,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演义中,罗贯中把这个作为了刘备的金字招牌,给他印了张名片,但凡遇人就发一张,自我介绍道“小姓刘,汉景帝之后”。见了汉献帝,封了个皇叔,又在名片上加印一行“大汉皇叔”的名头。 这个花絮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发展到顶峰,只是诸葛亮的小童不识体统,说了句“我记不得如此长的名头”,方才作罢,确实也显得讨厌,但是,那个恐怕只是小说的虚构而已。至少在各类史书中未见。不过东汉确实讲究门阀观念,非大家豪宅之士,很难出头,且流行风评之潮,也算社会风气之一。 从史书看,刘备的先祖刘胜之子刘贞因坐事失去了涿县陆城亭侯的爵位。但刘备的祖父、父亲都当过郡县的官,刘备的祖父刘雄,做到了东郡范令,用今天的眼光看,刘备也算官家子弟。但刘备很小就丧父,于是只能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生。在当时的讲究门阀的风气下,这确实不算一个好出身。从《三国志》上看,刘备少有大志,所谓“乘此羽葆盖车”云云,倒也不比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来得差多少。 十五岁的时候,刘备与公孙瓒等一起师事同郡同县的卢植。卢植是东汉末年大儒之一,后汉书上说他“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学终辞归,阖门教授。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能饮酒一石。”但是,刘备似乎志并不在此,三国志说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里容易产生误解的是,古代的教育,读书更多是指钻研经义。显然,刘备的志向并不是研究学问。 在卢植那里,刘备更多的是学到了做人之道。应该说,卢植的“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对于后来刘备的性格中的“宏毅宽厚、折而不挠”,影响是非常大的。刘备的领导才能很早就有展现,“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灵帝末年,黄巾大乱。刘备率所附少年投军,讨伐黄巾军。典略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细节,“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从这个可见刘备是有胆略和急智的。后因军功授安喜尉。后汉的尉,是一个县中掌管缉捕的官员。后鞭督邮,弃官而去。奇怪的是,在演义中,这段情节被罗贯中放在了张飞的身上,也许是认为这样鲁莽的事,更合适张飞的性格吧。后来,刘备又数次应募投身军旅,曾因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 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丞也是东汉基层官吏,为一县中掌管文书之职。后又投奔同学公孙瓒。公孙瓒任命其为别部司马,随青州刺史田楷与袁绍作战。后为代平原令,后又迁平原相。令、相之职,均为东汉末年县一级的官职,但平原是属国,故有相。《三国志》均记载了一个细节,有人遣刺客暗杀刘备,但刺客不忍下手,告知刘备后离去。《魏书》中记载更详细,“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 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从此事即可看出刘备得人心之处。总体而言,刘备的早期游历甚多,但语焉不详。这也和东汉末年的讲究出身的门阀观念是一致的,作为一个平民人物,要真正出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三国年代游侠横行的年代,刘备的早期经历,其信义著于天下的名声逐步开始建立,无疑为其以后踏入历史舞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动荡徐州许昌邺城 刘备真正开始踏上三国的历史舞台,进入当时大众的视线之内,是在救援徐州陶谦时。初平四年与兴平元年,曹操为报父仇,两次进攻徐州,刘备受公孙瓒派遣,随田楷南下,协助陶谦抵抗。刘备率其部下千余人到达徐州后,陶谦拨给其四千丹杨兵。后曹操因吕布袭击其大本营兖州而撤兵。陶谦上表刘备为豫州刺史。 这也是当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当时的割据军阀,要分封手下,往往还是采取上表汉帝,推荐某人为某某官职,然后也未必就等到汉帝诏书批准,被推荐的人就上任了。当然,这个上任大多只是名义上的,并不一定能真正到实际任上。由于各方军阀都会指派自己人,所以有时候一个州会出现几个刺史、几个州牧。前面提到的青州刺史田楷,就是公孙瓒封的同样,袁绍的青州刺史,则一度是袁谭。 在东汉官制中,刺史是一州之中,对于州牧以下官僚进行纠察监督之职,属二千担,现代话说的话,算省部级官员了。不过,当时的豫州,即现在的河南大部,包括安徽北部、山东西部等广大地区,并不在陶谦治下,因此,刘备并不能就任。于是刘备脱离了田楷的统率,归属了陶谦,驻扎于小沛。后人诟病刘备的一个理由就是,刘备一生依附多人,从公孙瓒,后陶谦,曹操、袁绍、直到刘表,似乎反复无常,甚至有人用“择人而噬”来形容。 这实在是对三国时代的政治格局不够了解所致的看法。就当时而言,汉朝的统治,至少在名义上还在,那些刺史、州牧出身的割据军阀,名义上都还是汉臣,所以下面的人物去此即彼绝担不上“背叛”二字。而且乱世之中,择人而侍,原属正常,合则留,不合则去,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物的见解,掉换山头的情况司空见惯的很,绝不应和品格挂钩的。 兴平元年,陶谦死了,死前托付手下糜竺,迎立刘备。有人认为这里大有可疑,似乎是刘备夺取了陶家的徐州。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两点,其一,当时的刺史、州牧,均是汉臣,绝并没有世袭的说法,因此,徐州也不能就算是陶谦的私人家业其二,当时对于一地的政治格局起到绝大作用的,往往是当地的名门豪族,因此,很多政治格局的动向是由他们决定的。 最初,陶谦进入徐州的时候,是在其丹杨兵的支柱下才掌握了徐州的实际统治权的,并形成了与当地大门豪族的政治联盟。现在陶谦一旦过世,当地的豪族,就会寻找另一个代理人,于是,以东海糜竺、广陵陈登为代表的当地的豪族,就把徐州的前途托付给了刘备,从这个意义上看,并不能说是刘备主观上去夺取了徐州。其实,一开始,刘备对于这个职位还没有信心和勇气,《三国志》中有一段刘备与陈登的对话,颇可说明问题。 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孔融也劝说刘备接手。陈登与孔融,都是当时的名士,而且后来也不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因此从对刘备的评价及对此事的态度,也可看出,刘备取得徐州,应该说是得人所望的。格外有趣的是,在《献帝春秋传》中,还有个记载,即便是刘备长期为敌的袁绍,也对这个决定非常赞同,“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不管怎么说,刘备取得徐州,真正地占有了一块地盘,才真正跻身于三国群雄的行列中。 时年,刘备三十三岁。 虽然取得了徐州名门大族的支持,但是,对于巩固统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陶谦留下的丹杨兵,似乎并没有取得完全的掌控。建安元年,袁术进攻徐州,刘备据守于盱眙、淮阴。丹杨兵找到了他们自己理想中的代理人,吕布。吕布在丹杨兵首领曹豹的协助下,袭取徐州,刘备进退失据,只得求和于吕布,屈身归属,并屯驻于小沛。 刘备从得徐州,到失徐州,仅有短短一年,在这个问题上,确实还是暴露了刘备当时的政治才能和手腕还远不成熟,经验也太缺乏。但是,谁又是天生的政治家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更弥足珍贵。更何况,此事再次验证了刘备“宏毅宽厚、折而不挠”的性格。 建安三年,吕布嫌恶刘备,再次攻击刘备,刘备无所抵御,只能西向许昌,归附曹操,从而开始了和曹操的交往。《汉末英雄纪》中说,灵帝末年,刘备与曹操曾于洛阳交往,并俱还沛国,募召合众。曹操非常看重刘备,表刘备为豫州牧。这也是刘备后来长时间所称呼的“刘豫州”的由来。曹操出兵,协助刘备击败了吕布。在这里值得说一说的是曹操和刘备的关系。当刘备开始归附曹操时,曹操手下谋士对刘备都有看法,郭嘉说“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 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其他如程昱也有此言,但曹操爱才之心,终未同意。击败吕布,回到许昌后,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曹操本以此来收拢刘备之心。但是,刘备的内心是不自安的。著名的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说的此事。《三国志》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别人夸你,你怕什么。其实很简单,显然,在曹操心目中,刘备不但不是其二荀郭嘉、夏侯等班幕僚、手下可比,甚至远超出了其当时的对手二袁、刘表之流。如果哪天你的老板把你找去,对你说“老兄水平跟我差不多啊。”不知老兄你作何感想,是不是准备辞职了事。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刘备心中的震惊更是可想而知。 幸好按照《华阳国志》“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算是掩饰了心中的不安和震惊。《三国志》中先主传说,于是刘备与董承受衣带诏密谋。建安四年,袁术末路,欲经徐州北投袁绍,刘备趁机以讨伐袁术为名,离开了曹操。至徐州后,刘备即斩杀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正式与曹操决裂。 但是,当时刘备的实力远不足以抵抗曹操,虽然击败了曹操派遣的将领的讨伐,但当曹操于建安五年亲征时,终于还是不敌。刘备手下部众溃散,只能再次抛下妻儿子女,只身奔往袁绍。袁绍对于刘备的归顺非常重视。袁谭亲自率领步骑在青州迎接,并禀报袁绍袁绍除派将领沿途迎接外,还亲自离开邺二百里相迎。从袁氏父子的态度,也可看出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在当时确已是名满天下,远非一般英雄人物了。魏书说“备归绍,绍父子倾心敬重”。 但是,刘备恐怕已经看出袁绍与曹操争霸,是无法获胜的同时以其志向,也不可能长期屈居人下。几个月后,刘备以连合刘表为名,率归附的本部离开了袁绍,至汝南发展,并斩杀了曹操派来进攻的蔡阳。当然,在演义中,这笔功劳记到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来的关羽头上。为了抵抗曹操的压力,刘备派手下与刘表建立了联系,以客将的身份,驻守在襄阳北岸的新野,作为刘表的北方屏蔽。 后夏侯敦、于禁等进攻,被刘备在博望用烧毁屯营假装退却,然后设伏兵之计击败。可以看出,就当时而言,刘备的用兵能力,已远在一般的将领之上,他能屡次击败曹操手下,甚至如夏侯敦、于禁这样的当世名将,即可看出,当然,与曹操这样的用兵天才相比,也确实还有距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的刘备不会用兵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从兴平元年到建安五年这七年间,刘备漂泊动荡,屡战屡败,一方面固然是本身能力还未完全展现另一方面也是限于出身及基础,本部实力较弱,在当时的群雄并起的年代,以实力为唯一生存条件,所以处处碰壁,也属正常。从其这段时间的对手来看,前后分别有袁术、吕布、曹操等,即在当时而言,也是诸侯中的强力人物,所以败得也未必一无是处。 尤其,这段时间的经历,已经使其成为名满天下的英雄人物,虽然在史书中对于其仁政仁心尚无多少记载,但是,从当时的民意而言,却也很高了,这从袁绍、曹操、刘表对他的态度即可看出。也许,以曹操、袁绍等人的倾心相待,刘备放低姿态,未必不可博一公一侯,但以刘备之英雄,其志在天下,又岂在区区一公侯之名位而已。 刘备在以讨伐袁术为借口离开曹操时,郭嘉从外入,闻听大惊,曰“放备,变作矣。”但刘备已离去。董昭也有此劝说。曹操后每恨未从郭嘉、程昱等之言。我看了后,只能惊叹于郭嘉、程昱、董昭等人的远见。有时想,要是当时曹操听了郭、程之言,那么那个三国时代还会有吗但是,历史是由无数的偶然组成的必然,想通了这一点,此类问题也就不会再萦然于胸了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刘备真实身世、搜狗刘备真实身世、360刘备真实身世 |
三、刘备的一生6个字概括
成语:六出祁山 拼音:liùchūqíshān 解释:传说三国·蜀·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按诸葛亮攻魏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战于街亭;建兴九年围祁山。其馀出建威,在祁山附近,出散关、守城固、出斜谷,皆经汉一带。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1 示例:《儿女英雄传》第八八回: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祁山。 相声《歪批三国》:甲:诸葛亮三出祁山。乙:唉,六出祁山 出处 《三国演义》第一二零回:“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一首可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诗: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盖:超过。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你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又创建了著名的八阵图。江流冲击,你布阵的石头从未转动。遗恨千古,不能制止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作的一首怀古诗。《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 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 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八阵图乃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 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杜甫对于诸葛亮所抱持的态度,始终是既敬又爱,而且充满了惋惜感,这从他在蜀期间所写的《武侯庙》、《蜀相》、《诸葛庙》、《古柏行》、《夔州歌》十绝之九、《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以及《八阵图》等诗,可以得到证实,这不只是因诸葛亮的作为可佩,同时也是杜将己身的人格投射至这位历史人物所致。 在这些诗当中,杜甫皆把诸葛亮视为一个历史上伟大的悲剧性人物,譬如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中说诸葛亮在谋略及政治实务上可以比美伊尹、吕望,他领兵作战指挥若定的优异表现可以让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但是蜀汉终于还是被消灭了,杜说这是汉的气数已尽,天要亡汉,怪不得诸葛亮徒劳无功,究竟他已是“志决身歼军务劳”了。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杜甫的这句诗集中、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前两句诗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沉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诗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这首诗,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怀古和述怀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当你把脚印留在我家园你就走进了我的心田里,我会用感激的目光注视你,紧追寻着
|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刘备的一生6个字概括、搜狗刘备的一生6个字概括、360刘备的一生6个字概括 |
更多关于刘备简介 |
---|
更多相关:百度刘备简介、搜狗刘备简介、360刘备简介 |
Tags:关于珍惜生命的名言
下一篇:学生作文-一篇400字作文
相关文章
堆糖随机推荐
深圳创新奇智科技有限公司:智玩创新,团队介绍与创始人,现状分析
团队由一群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组成,并与全球合作伙伴合作,创始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科技专家创始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科技专家。公司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销售业绩。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用户体验,共北海海底世界门票与海底世界水族馆惊喜体验,探秘最新表演时间表!
绚丽多彩的珊瑚礁,北海海底世界门票带您畅游奇妙海底世界,哪怕您是初次来访哪怕您是初次来访。并且还有最新的表演时间表等着你,亲自感受它们的接近,如果你想了解最新的表演时间表,你可以近距离观察到鱼群的美丽我的世界手机版启动器下载教程及正版手机版下载方法
这篇简介为玩家提供了便捷的操作指南,《我的世界手机版启动器下载教程及正版手机版下载方法》是一篇原创简介《我的世界手机版启动器下载教程及正版手机版下载方法》是一篇原创简介。根据操作系统的要求,如果你想在南京财政局网及南京财政介绍
有,南京财政局网站上有。不用到财政局,在网上查展存注伯陆须担开一下或者培训学校问一下就可以了,现在总花还没到报名时间,要到明年才能报名。首先去财政局网上报考。会计证是省统考。南京的这几年的都可以在网上安徽省雕塑协会官网为您解答户外创意雕塑费用问题
安徽省雕塑协会官网为您提供户外创意雕塑费用问题的解答。我们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雕塑设计和制作服务,同时也为客户提供详细的费用咨询和报价。欢迎访问我们的官网,了解更多关于户外创意雕塑的信息。一、最终幻想7:核心危机破坏剑重聚95%
《最终幻想7:核心危机破坏剑重聚》是一款经典的RPG游戏,由SquareEnix公司制作。本作是《最终幻想7》的重制版,加入了全新的画面、音乐和剧情,同时还保留了原版的经典元素。游戏评分高达95%,是创意纸管切面与水果切面画斩获一等奖
"创意纸管切面与水果切面画"是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由艺术家们将水果和纸管切面巧妙地结合,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近日,一位艺术家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创意,斩获了一等奖,成为了该领域的佼佼者。一、创意儿童图形创意手工:对称画作启蒙
这本《儿童图形创意手工:对称画作启蒙》是一本帮助儿童发展创造力、培养对称感的绘画启蒙书籍,通过可爱的图案和简单的教学,让孩子们能够轻松学习对称画作的技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作品。让孩子在创作中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