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堆糖网 > 世界 > 五尺道-五尺道位于今天的哪里

五尺道-五尺道位于今天的哪里

2020-03-25 00:43作者:堆糖网 260人阅读

简介一、五尺道 简介:五尺道商务信息咨询是一家资源整合型企业。公司通过帮助企业战略定位、互联网实操培训、移动互联网定位及实操培训,助力传统企业成功转型互联网。致力于为企

一、五尺道

简介:五尺道商务信息咨询是一家资源整合型企业。公司通过帮助企业战略定位、互联网实操培训、移动互联网定位及实操培训,助力传统企业成功转型互联网。致力于为企业互联网转型提供咨询方案,资深实力派企业家团队为您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整改方案;通过牛商之家的成立,为企业家朋友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资源平台;建立农特产品电商平台,打造中国农特产品知名品牌。

法定代表人:夏龙围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联系方式: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广卫片区云秀康园幢7层728号

一五尺道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五尺道搜狗五尺道360五尺道

二、五尺道位于今天的哪里

推荐以下几处:盐津县是一块古老文明、秀丽神奇的宝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这里交融,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这块土地景色宜人,自然景观众多,奇景纷呈,秀丽俊美,构筑成引人入胜的山水画卷。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给盐津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资源和财富是最具开发价值的。盐津人民用勤劳、善良、好客描写着一个个动人传奇的故事。

人文资源1、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千古之迷的僰人悬棺;历史悠久的秦开五尺道;造型别致的东汉岩墓群;玲珑精致的清代观音阁;历经战火洗礼的隋代古城堡;屹立在乌蒙山脉的宋代阿杓墓;史料价值极高的明代摩崖、马湖府界碑;五尺道上的豆沙古镇;南丝绸之路上的古高桥;保护完好的明、清、民国的石牌坊;曾历经硝烟战火的李兰义军战场遗址;中原入滇的第一个天主教堂串丝经堂。

2、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至今的汉族锄禾民歌打鼓草;古朴典雅的僰人舞蹈;新颖、粗犷的宗教文化傩戏;苗族传统的口弦;气吞山河的关河号子;诸葛亮挥师入滇;石达开强渡朱提江;袁滋绝壁留胜迹;朱德夜过石门关;李兰义军出雄关等民间传说。

自然资源雄奇壮丽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石门关;神奇独特的三股水;景色壮观的万古老黎山;别致一格、千姿百态的天然莲花洞和长胜溶洞;秀丽清澈的白水江;笔立千仞的新华白岩壁;碧波荡漾的峡谷朱提江;气势雄伟、具有传奇色彩的小洞天生桥;多姿多彩的雷家岩瀑布群;奇特莫测的正沟喊泉;昆水线上具有“小重庆”特色的盐津县城;灵气鬼诡的椅子活石头;动、植物繁多的朝天马、罗汉坝、大堡鼎、白老林大片原始森林……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关盐津县豆沙镇石门关风景区,距县城22公里,位于云南省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起伏地带,乌蒙山脉关河(朱提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入滇的要隘之地。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险;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朱提文化,即“三川半”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自那时起,这块闭塞落后的荒凉之地,就进入了喧嚣沸腾的开发时期。

尤其是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汉武开南夷道,隋唐开石门道以来,更加速了开发进程。有史记载:豆沙镇诸葛亮南征后始见繁荣;隋史万岁南征后闭石门道,一度冷落;公元630年为南通州石门县治;南诏时就置石门镇;公元794年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时开路置驿;清雍正九年为昭通镇标左营豆沙讯,派把总,驻兵;清乾隆时为转运京铜岸站之一;清宣统三年为大关厅豆沙乡。

豆沙关景区已创下国家级文保单位唐袁滋题记摩崖,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大名牌,现正在争创豆沙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国防教育基地两大名牌。豆沙古镇遗存文物众多。

在豆沙古镇10平方公里以内遗存的历史,史料价值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有古老神秘的僰人悬棺,距离最长、保留最完好的秦开五尺道,维修复原,屹于关隘的隋代古城堡,闻名遐迩的唐代袁滋题记摩崖,明末清初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观音阁,玲珑精致的清代三观楼塔,老木城西侧马蹄石上的十余个极深且大的马蹄迹,石门关五尺道上大小243个马蹄迹,石门关前的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五尺道北岩壁上的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摩崖群,保留和迄今为止出土的木、石碑刻,清乾隆年间铁钟、大鼓等。

列其主要历史文物资源如下:僰人悬棺位于豆沙镇石门关口,关河南岸悬崖绝壁半腰间,距关河水面约60余米高处的一天然斜洞内,洞内现存有悬棺九具11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据史料:僰人是夏朝遗民,商朝的战俘,骁勇善战,善骑射,周武王伐纣时,立下赫赫战功。武王封其首领为僰侯。在今四川宜宾建“僰侯国”。僰人分为:南广河流域支系;横江流域支系;南盘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属横江流域支系。

僰人先祖是一个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后为农耕民族,农业畜牧业都较发达,尤精于种植果木。在战国时期就以富有著称于世。在明朝万历年间,封建统治者对僰人发动灭族大战后,僰人就改名换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绝壁上的悬棺。这些高高在上的悬棺,历经百年的风雨倾洗,千秋岁月的磨砺,更显现了一种精深玄奥的神秘。

秦五尺道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秦朝建立后,常頞在僰道的基础上,将路又修到了建宁(曲靖),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

从此,五尺道成为内地入滇的一条大通道。石门关也一成了内地通往云南的重要门户。汉武帝时,唐蒙再次在五尺道上“凿山开阔、以通南中,迄于建宁……”,史称“南夷道”。隋代古城堡古城堡雄居于豆沙古镇南约500米处的五尺道间,始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形势,用大石条砌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古城堡在50年代毁后,一九八二年仿原状修复,通高15米,宽约5米,中开卷洞形城门,在城堡的门额上,书写着“石门关”三个古朴雄军的大字,系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先生所书。在干戈扰攘征战频繁的岁月里,这古城堡巍然屹立于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发挥它独特的关隘作用。今天,虽然已为历史的陈迹,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军事作用,但是,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仍然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奋力拼搏的精神。

唐代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在关河北岸,豆沙石门关口巨石悬岩上,唐贞元十年(794),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异牟寻为南诏,途经石门关,为纪其行,特摩崖题纪。摩崖面积044×036米,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按摩崖史实纪载,学者称为“民族友好的标志”,并校正了《云南志程途篇》中的讹误,其书刊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它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年拨款修建保护摩崖的风雨亭。年省人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风雨亭重修,改作钢混结构、磁镶宝顶脊,翘角飞檐,巍然屹立。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对摩崖亭进行了改建。

附唐摩崖原文:“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石纪之袁滋题”。古今四道交通风景线在豆沙石门关口。

有开凿于秦代,经历代续修的五尺道,是古代中原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坚硬坎域的石阶磨得乌里发亮,马蹄印迹突里,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风雨,绵延至今。石门关下的朱提,江水滔滔,碧波荡漾,清乾隆年间多次疏浚,规模宏大,乾隆九年通航,东川的京铜,昭通的朱提银都从石门关下起航运往北京,年转运京铜一项就达395吨,商贾云集,盛极一时,码头遗迹,依稀可见。

解放后,50年代末修筑的昭(通)——筠(连)公路、70年代中期修筑的昆(明)——水(富)公路,都经石门关下,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年破土动工,年复工,年10月竣工的内昆铁路,火车汽笛响彻峡谷,经石门关下飞奔而去。至此,跨越时空千载,在此聚集成一线,四条动脉各自互动,相互共振,形成了石门关古今四道(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并行的交通风景线奇观。

清代观音阁观音阁位于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

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是四川省庆符县静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岩之间,在四周群峰的攒拥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石壁中,钟乳石倒立,天然地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极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为这一带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观音阁内有数尊精塑的神像,阁内金碧辉煌。在岩壁上还刻有“观世音慈航普渡众生”的浮雕,造型别致,技艺精湛。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观音会,朝圣观光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清代三官楼石塔三官楼石塔矗立于豆沙镇驻地北约150米处的山腰,背靠万丈崔嵬的老君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朱堤江。塔为沙石质的密檐仿楼阁式五角形五级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层檐直径2米。

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底部一边长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层均有叠涩的塔檐,出檐较长,转角处略微翘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朴优美。角柱上雕有各种花草图案,第二、三层浮雕人物、动物、花草,第四层空雕几何图文,造型独特。三官楼石塔上雕刻的各种花卉、草虫、动物、人物及几何等图案,栩栩如生,各尽其妙。三官楼石塔建于清代,是清代盐津石塔建筑的实例,也是盐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

五尺道上的马蹄印迹开凿于秦代的豆沙关五尺道,经历代修筑置驿,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中原进入云南的要冲。历经多年的沧桑巨变,古道至今犹存。一段约350米长的不甚规整的石头路上留下了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其中约10厘米深的39个,这些马蹄印迹很有规律,曾有人牵马从五尺道上走过,马的前后左右四蹄正好落在残留的马蹄印迹上。

而距石门关约5公里的老木城马蹄石上有8个最深最大的马蹄印迹,更为凹显,堪称马蹄印迹之最。编辑本段优势资源水能资源全县河流众多,其中常年不断流的有78条,主要河流有关河(朱堤江)、牛街河(白水江)、温沼河、上清河等,流域面积在于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流量稳定。全县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具有十分可观的开发前景。

矿产资源盐津主要有煤、铁、铅、锌、硫磺、铜、盐、银、硅等十多种矿产资源。

其中:高灰特低硫优质无烟煤探明储量达65亿吨,年产量达100万吨;铜矿已探明49个点,D级储量585万吨,E级储量吨,矿层厚度为023—198米,矿石品位273—40,含量为192—32;铅锌矿点8个,D级储量502万吨,铁锌含量624,锌含量125;重晶石矿D级储量万吨;硅石矿D级储量万吨;绿石岩矿D级储量吨;陶瓷原料矿D级储量吨。

还有储量达20亿吨的优质石灰石资源,另外,还有方解石、澎润土、石英砂等也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生物资源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小麦、豆类、洋芋、红薯等。年播种面积50万亩左右,产量18亿斤以上,是云南省粮食基地县之一。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籽、蚕桑、茶叶、花生、麻类、魔芋、芝麻等。油菜籽最高年产量达350万公斤,是云南省油菜基地县之一。

盐津茶叶素来以汤色好、味色正而闻名遐迩,早在60年代初就被列为全国107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茉莉花、毛尖、毛峰、十里香及苦丁茶已载入《中国名特优新产品精选》一书。目前,全县有茶园71万亩,大小精、粗制茶厂60多个,茶叶产量吨;蚕桑是我县的一项优势产业,桑园面积已达2万多亩,年产干茧20吨,是云南省蚕桑基地县之一。全县林业面积120多万亩,可利用的荒坡荒地80多万亩。

现有用材林、经济林14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411,森林蓄积量562万m3。用材林以杉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松、栎、楸、杨、桦、桤木、榕树、泡桐等。较为珍贵的树种有植物王国中“活化石”美称的杪椤树和红豆杉,还有银杏、香樟、珍楠、鹅掌杉等。经济林果有油桐、枧子、木漆、柑桔、李子、板栗、枳壳、柿子等。五倍子是盐津的优势资源,全县有倍林15万多亩,年产干倍400吨,是生产单宁酸、苯甲醛等系列化工产品主要原材料。

盐津竹类资源品种较多,主要有水竹、茨竹、楠竹、班竹、苦竹、硬头黄竹、罗汉竹、黄皮竹等。较成片的竹资源有7万亩,每年可产鲜笋吨,干笋220吨,远销台湾、香港。各种竹产品年产量达吨。盐津县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山清水秀,青饲料丰富,饲养畜牧以生猪为主,其次是黄牛、水牛和羊,全县肥猪年出栏19万头,生猪存栏28万头,育肥率达60以上,家禽主要是鸡,其次是鸭、鹅、肉鸽等。全县养鸡普遍,鸡的品种较多。

盐津乌骨鸡系地方优良鸡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滋补作用,经科研测定,属国内营养价值最高鸡种。有“肉之冠、药之首”之赞誉,已载入《云南家畜家禽品种志》,其赖氨酸、氮氨酸的含量均高于我国著名的江西泰和乌骨鸡,年被列入云南省科委基础应用课题。全县乌骨鸡年出栏可达100万只。人力资源盐津现有总人口户人,其中男人,女人。

农业人口户人,占总人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3‰,劳动力资源数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力人。有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678人,其中大专以上93人。从专业需要看,盐津目前共需专科以上人才180余人,涉及建筑与设计、法学、英语教育、经济管理、工程管理、农学、林学、计算机及其应用、农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电算化会计、初等教育、旅游开发、资产评估等近20个专业。

编辑本段盐津豆沙古韵素有“滇川门户”之称的豆沙古镇,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特。

境内有先秦古道五尺道、中原巴蜀“入滇第一关”石门关、唐袁滋题记摩崖、古城堡、僰人悬棺等历史、文化古迹和观音阁、三官楼、僰人回音、天外飞泉、老君祝福和古道、水路、铁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路“五道并行”等自然、人文景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特色旅游城镇、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五项桂冠。是秦五尺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五尺道位于今天的哪里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五尺道位于今天的哪里搜狗五尺道位于今天的哪里360五尺道位于今天的哪里

三、秦朝五尺道的地图

主要还是军事目的 是为了保证军队的给养

一条古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走了二千二百多年。

公元前250年,在稳定了对巴蜀的统治后, 秦孝文王开始经营巴蜀以南地区。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遗荫千秋的蜀郡太守,又承担了开修僰人道的任务。 僰人道起自僰人道县, 溯横江而上,直抵传说中蜀帝杜宇的故乡——“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池泉水的千顷池”即后来的朱提、今天的昭通。石门若堵,绝壁如削,工程极为艰巨, 智慧的李冰想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 那时的横江沿岸,最不缺的就是树林。

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那时的横江沿岸,最不缺的就是树林。采伐一片树林,堆积于坚岩之上,点燃一把火,烈焰腾腾、 火火熊熊, 大火炙烧过后,坚硬的岩石变得酥松脆弱,开凿僰人道的工程得以顺利进展。据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积薪烧岩,坚硬的岩基上留下了赤、橙、黄、黑、紫的斑纹,从上游朱提江顺流而下的鱼类,都被倒映于江水中五彩斑斓的岩影吓住了, “至此而止” , 不敢越雷池一步。

 又过了20多年,秦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略通云南,又派常頞把李冰修筑的僰人道向前延伸至建宁,全长达一千多公里。由于山高谷深河川纵横施工难度大, 道路宽仅五尺, 故称“五尺道”。

隋造偏阁桥梁,史载语焉不详,大概只是对“五尺道”作了些修整的工作。唐贞元十年,南诏归唐内附“其时节度使尚书左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对“五尺道”又进行过较大规范的修整。清乾隆间,为舒缓铜运艰难,开浚关河航道,整修沿岸水步道,“五尺道”一线更成为滇东北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走了二千三百多年, “五尺道”上留下了历史前进的足迹。许多重大的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在这里演出,许多著名的人物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对世事盛衰的惊讶与叹息。公元225年,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大姓的叛乱后,经“五尺道”班师回成都。袁滋册南诏,更无疑是通朝聘。烟雨僰人道 深,麾幢汉仪盛。途经五尺险,水爱双流净。上国洽恩波,外臣遵礼命。离堂驻驺 仪,且尽樽中圣”。

民族团结、民族和睦,史鉴昭昭,有石门关前的题名摩崖恒久 永存。元世祖至元年间马可·波罗的云南之行也在“五尺道”上留下了他的足迹。 从威宁入昭通至大关,从大关骑行12天抵宜宾,这位意大利人对沿途所见“环墙之 城村甚众”,“其人形色虽褐而不白晰,然甚美,善战之士也”有极深刻的印象, 在他那部著名的游记中对所见所闻留有客观而美好的记录。

明万历初,四川巡抚曾 省吾镇压川滇边区少数民族反抗苛政的斗争,写了一首《经石门道》,诗云:“石 门不容轨,聊舍东西徙。古木盘石下,寒流夹岩呼。路犹疑虎穴,村已通鱼洼。九 折宁非险,清时自坦途。”曾巡抚为镇压群众而来,心里是不会踏实的,“清时自 坦途”的祈愿不过是一种不安的情绪表达。 清末举人周楚留不在仕途, 无官身之 累,他在“五尺道” 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致。“老鸦滩畔水弯环, 铁索桥横第一 关。

商贾尽多滇蜀客,人民不别汉夷闲。盐船乱接石头路,巡署斜撑市外山。笑我 自非题柱客,倒骑驴背且回还”。何等悠闲。大理赵藩走进“五尺道”的时候,还 在川南盐茶道任上,还没有题写成都武候祠那副千古绝唱的名联,但忧济元元之心 却不稍宽懈,见贩夫走卒负荷艰辛,便禁不住黯然神伤。“负铅人去匀盐回,筋力 唯供一饱材;汗雨频挥支柱立,道旁看尔心为哀。”。

“五尺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走过了二千三百多年。有不变的存在——唐袁滋题名摩崖,“皇木”晋京、京铜外远的碑刻,石门关前残留的39个深深的马蹄践踏的痕迹,不解之谜的僰人悬棺……。但更多的是日新月异变化的现实在谱写着新的历史:一条213国道彻底改变了“五尺道”的空间和时间概念, 从昆明到宜宾,朝发而夕至,而正建设中的内昆铁路,将承载着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五尺道”走得更远。

汉碑、晋墓、唐摩崖、过山洞遗址、马厂遗址、野石遗址、大龙洞、望海楼、清官亭、黄连河……一路走去,明光璀璨,物华天宝,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并为滇文化的繁荣作出历史性贡献的朱提文明,会让每一个巡游者感悟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三秦朝五尺道的地图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秦朝五尺道的地图搜狗秦朝五尺道的地图360秦朝五尺道的地图
更多关于五尺道
更多相关:百度五尺道搜狗五尺道360五尺道

Tags:青海茶卡盐湖

堆糖随机推荐

堆糖探索

网名:堆糖

职业:部落开发工程师

现居:互联网堆糖部落

站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