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堆糖网 > 世界 >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纪念馆不去第二次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纪念馆不去第二次

2020-03-05 06:40作者:堆糖网 195人阅读

简介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纪念馆一期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

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纪念馆一期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等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的石壁。

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二期工程的纪念馆展馆的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头造型。从侧面看,又像一把被折断的军刀;从空中看,又是一个化剑为犁的立面。展馆的建筑设计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外观大气肃穆,设计布局寓意深刻。纪念馆前半部分寓意为“白骨为证、废墟为碑”,后半部分体现了“人类家园、走向和平”。整个建筑设计构思可以用“死亡、和平”四个字来概括。

二期工程的新馆陈列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指导思想,强调以史实说话。基本陈列“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得到扩展,还新增两个小型专题展览:“胜利一九四五”及“‘万人坑’遇难同胞遗骸展览”。

与一期工程展馆相比,二期工程的展馆的占地面积增长了3倍,达74万平方米,展示的文物从100多件扩大为多件。新馆完整保留了原馆遗址和场馆部分,同时向东西两方延伸。东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头”是陈列丰富的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中部是原馆的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

展览陈列区达到多平方米,很多文物都是首次面世,如新发现的南京八卦洲埋尸记录、当时金陵女大教师程瑞芳的日记等。现在的展览陈列区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名为《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基本陈列,主要展示年12月至年1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二是名为《胜利》的专题陈列,主要展示年至年间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年9月9日南京受降典礼及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以及华北、华南及台湾受降典礼等史料。

纪念馆内还有遇难同胞遗骸遗址陈列,展示的是年和年两次发掘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用典型、有说服力的图片以及相关文物,简要展示了两次发掘和考证的全过程。

新馆展陈有三个明显的改变,一是内容上新增了南京保卫战的内容,扩充了日军轰炸南京的内容。二是文物及影视资料大量增加,影视资料由4部增加到100多部,特别是近几年新发现的史料、文物等大量运用在新展览中。三是较多地运用了富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表现形式。新展增加了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的证词;为名幸存者等历史证人制作了个性化档案;为当时施援的外籍人士制作了专题资料。

三期工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及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倪阳共同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设计,该团队担当了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等多个重大工程。三期工程的设计风格上与已建成的纪念馆部分协调、呼应,又凸显自己的特色。二期工程主要凸显沉重、哀悼,而三期除了有哀悼之意外,还凸显圆满、胜利、浴火重生的主题。

从江东中路步行过一座小桥,便可以到达新建的三期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坪,成椭圆形,这里就是胜利广场。广场面积约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万人集会,未来一些重大的纪念活动可在此举行。椭圆形的广场,寓意抗日战争胜利,代表着圆满。广场又被称为“九九广场”,一方面是因为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另一方面因为从空中俯瞰,广场边的两条路径像两个“9”,因此得名。

广场并不是“平”的,它的外围被抬高,抬高的“广场”下面就是纪念馆。别有洞天的是,沿着广场两侧的坡道慢慢向上,沿途绿树、花草,移步换景,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纪念馆的屋顶公园,这里也有七八千平方米大小,花草、绿树,景色别致,还有石凳,可以供参观者休憩。站在屋顶上,可以俯瞰周围的景色。广场加上屋顶公园是三期设计的一大特色,强调了开放式。和二期不同,和平广场是在二期馆内,闭馆后,大家不能进入。而三期的胜利广场和屋顶公园是完全开敞式的,一直对外开放。晚上,这里将成为周边居民的绿色休闲空间,成为街头的一景。

沿着胜利广场的是围成了半圈的铁红色墙体,最顶端是一个类似“7”字形的标志物,这就是“胜利之墙”。据了解,这座墙由钢板用喷硫水的方式加快生锈,锈到一定程度时再将溶液洗掉,将其固化。胜利之墙就像一只抽象的凤凰,“7”字形的标志物是凤凰的头部,后面的墙体是身体和尾巴,象征着凤凰浴火重生,中国迎来抗战胜利。而铁红色也代表着八年抗战的血与火,抗战胜利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这面胜利之墙一直延伸到广场下的纪念馆内。

胜利之墙后面就是胜利之路,首先下沉进入两片高墙之中,随着坡道逐渐上升,越来越明朗。最终走到胜利之路的制高点,这里设置有火炬台。据悉,这里平时有两束灯光打入空中,而遇到重大的活动,火炬台上的“胜利之火”将熊熊燃起。

三期工程的主体色调为灰色,延续二期的色调。整体建筑加上胜利广场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一共分为三层,展览在负一层和一层。而建筑呈现东高西低的特色,东侧最高也就在米。胜利之路的火炬台略高,为16米。而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它四周全由灰色立柱支撑。灰色立柱与中间的椭圆广场代表着“万众一心”,而建筑东立面恰巧有77根立柱,象征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七七事变”。

新馆内部,处处呼应了椭圆型的主题。在馆内中心,有一个直径为20米左右的椭圆柱体,这是纪念馆的序厅。届时,参观者会先乘坐横穿序厅的自动扶梯,缓慢来到负一层开始参观。序厅内运用声光电的效果,展示一些图片、影像,增加参观者的空间体验性。

纪念馆也是一座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运用种植屋面、透水混凝土地面、太阳能光伏发电、自然光的利用、风道拔风、中水回收等节能措施,既满足了艺术空间效果也体现了当前节能生态环保的理念。馆里布展展览名为“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大型主题展览”,包括抗战胜利、受降、审判战犯、战后国际秩序等内容,用多张图片展示了这一段历史。

除了图片外,还有一些征集文物,其中最吸引眼球的估计要数侵华日军河用炮艇。该炮艇此前在江苏仪征发现,长174米,宽42米,高39米,重328吨,去年捐赠给了江东门纪念馆,为此还举行了捐赠仪式。当时介绍说,该炮艇是纪念馆新馆征集到的首件文物。此外,还有从云南征集来的盟军军用吉普车等一批展品。

其中,为纪念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典礼70周年,此前,纪念馆委托南京艺术学院创作了大型油画作品《审判谷寿夫》。这幅作品长8米,宽33米,以年2月中国政府公开审判侵华日军乙级战犯谷寿夫为内容,塑造了包括中国法官、证人、社会各界群众、日本战犯在内的401个人物形象,表现了法庭的重要物证,如遇害同胞的头骨遗骸、勘验笔录等资料。这幅油画将在新馆负一层永久展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的参观人流量达到600万人次,交通压力巨大。三期工程考虑到了增加交通设施配套。在负一层就设置有大巴车站,参观者到馆参观后,大巴车就可以停放在此,参观结束后,参观者可以直接坐大巴离开,非常便利。此外,还布置了一些商业配套。负二层是城市停车场,可以容纳400多辆小车停放。此外,江东中路上设置了地下通道,与对面的万达广场步行连接。

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搜狗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60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二、南京纪念馆不去第二次

1第一句是拉贝说的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2第二句是李秀英说的话:“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3第三句是梅汝璈说的话:“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南京大屠杀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而日本学者则众说纷纭,但有部分人却试图抹杀事实。

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二南京纪念馆不去第二次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南京纪念馆不去第二次搜狗南京纪念馆不去第二次360南京纪念馆不去第二次

三、遇难同胞纪念馆吓人

名为“紫金花”,象征着中日友好和平。希望将和平传递给来馆参观的中外观众,希望紫金花——和平之花世代开放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中。

紫金草,又名二月蓝、二月兰、诸葛菜。为十字花科诸葛菜属植物,可以作为食物。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在10-50厘米左右,茎直立且仅有单一茎;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羽状深裂,叶基心形,叶缘有钝齿;上部茎生叶长圆形或窄卵形,叶基抱茎呈耳状,叶缘有不整齐的锯齿状结构;总状花序顶生,花瓣中有幼细的脉纹,色蓝紫,随着花期的延续,花色逐渐转淡,最终变为白色。

二战期间,一位名叫山口诚太郎的侵华士兵,从南京的紫金山下采集了花种带回日本,

取名为"紫金草"。为表达对侵华战争的忏悔,战后几十年来,山口诚太郎和他的家人致力于普种此花,宣扬和平,终于使这种紫色的小花开遍了日本列岛。在日本,它被称为"和平之花"。

年4月,由日本和平友好人士倡议并捐资塑造、象征和平的“紫金花女孩”铜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公园内落成,该铜像高117米,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7、8岁的南京女孩,

站立在周围开满紫金花的一块山石上,睁大着双眼看着那个战乱的世界。倡导者山口裕先生说,一九六六年父亲去世后留下遗言,要他把推广紫金草——传播和平的事业继续下去。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进行着这项工作。紫金花虽然普通,但它所蕴涵的精神非常高贵,时刻提示着日本民众不要忘记那段不幸的过去。

希望种在这里的紫金草能够表达日本人民真诚面对历史、反省历史、愿与中国人民一道面向未来的决心,也希望日本年轻人能经常到纪念馆来学习历史,思考未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在纪念馆内建紫金草花园及落成“紫金花女孩”铜像,就是希望将和平传递给来馆参观的中外观众,希望紫金花——和平之花世代开放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中。

三遇难同胞纪念馆吓人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遇难同胞纪念馆吓人搜狗遇难同胞纪念馆吓人360遇难同胞纪念馆吓人
更多关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更多相关:百度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搜狗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60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Tags:沈阳华晨宝马

堆糖随机推荐

堆糖探索

网名:堆糖

职业:部落开发工程师

现居:互联网堆糖部落

站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