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堆糖网 > 世界 > 印度教和佛教-印度教和佛教的冲突

印度教和佛教-印度教和佛教的冲突

2020-02-19 08:40作者:堆糖网 664人阅读

简介一、印度教和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教,而印度教主张等级制,佛教主张人人平等。 在下列出几点。 婆罗门教是来自整体的早期婆罗门所创立的,大约在公元前年开始。佛陀于公元前

一、印度教和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教,而印度教主张等级制,佛教主张人人平等。

在下列出几点。

婆罗门教是来自整体的早期婆罗门所创立的,大约在公元前年开始。佛陀于公元前500年出生于古印度,现今尼泊尔北部。

婆罗门教教义以‘梵我一如’为主。佛教教义以‘无我’为中心。

婆罗门教有持咒语,佛教则没有。

婆罗门教现今印度教主要有2个派别。湿婆派和毗湿努派。现今佛教有3个派系。汉语系的北传中国佛教,梵语系的北传西藏佛教,巴利语系的南传佛教。而佛教根本分裂为大众部现今北传,上座部现今南传。但还有详细派系分裂,在下就不说明了。

现今印度教主张三位一体,梵天的创始,毗湿努的维持,湿婆的毁灭。三者都同属‘梵’。在历史的变动中,毗湿努派系把佛陀列为毗湿努的第九分身。

公元700年吠檀多学派的商羯罗把北传佛教,龙树的中论引用到婆罗门教教理。因此双方的概念是十分接近的。

一印度教和佛教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印度教和佛教搜狗印度教和佛教360印度教和佛教

二、佛教历史大骗局

展开全部千百年来碗里羹,怨声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说白了,就是众生互相怨杀的果报,今天我杀你,明天你杀我,冤冤相报。

第一次结集,史称“王舍城结集”又称“五百结集”

佛陀入涅不久,大弟子、长老迦叶尊者于摩羯陀国都王舍城郊七叶窟召集500长老,行第一次结集由权威大德弟子背诵、校正、互相甄鉴,以统一佛教典籍、正本溯源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结集”“大众部结集”

首次结集后约100年,东印度跋耆族比丘提出“十事”、即有关戒律的新主张,认为守戒可略而放宽此举致长老耶舍比丘反对,他召集700僧众在吠舍厘举行第二次结集,宣“十事”为非法,坚持传统戒律,因参加者多系主事上座,世称“上座结集”,从而产生上座部派而坚持“十事”僧侣不承认其决议,单独召集万人另会,定“十事”为合法,后者称为“大众部结集”。

二佛教历史大骗局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佛教历史大骗局搜狗佛教历史大骗局360佛教历史大骗局

三、印度教和佛教的冲突

佛教在印度一度灭绝,现在印度教占据着统治地位,佛教复兴运动虽有人倡导,然而信徒非常有限,主要是低等种姓的人为反抗种姓制度而加入佛教。种姓制度今天依然非常强大。有个低等种姓的男青年和一个高等种姓的女青年相爱了,然而他们知道他们的结合是不会被各自的家族以及当地的传统势力接受的(虽然印度的法律禁止种姓歧视,提倡婚姻自由),所以他们就私奔了。结果,男青年的母亲被当地人拖到街上拔光衣服游街,连警察都不敢管,传统势力实在太强大了。这就是印度的现状。

附录新闻一则:

印度大批“贱民”抛弃印度教

(英国)BBC新闻

在印度中部城镇纳格普尔举行的一个仪式上,数百名印度“贱民”达利特人集体转信佛教或者基督教。

数千人参加了他们的皈依仪式。据报道,最近在印度各地还将举行一系列类似的仪式。

印度几个邦已经立法对达利特人皈依其他宗教加以限制。

达利特人位居印度种姓制度的最低层,曾经被称作“不可接触的人”。转信基督教或者佛教是为了抗议种姓制度的不公正。

达利特人希望,通过皈依基督教或者佛教,逃避歧视和迫害。

六十年前获得独立之后,印度宪法明令禁止对低种姓人的歧视。但是达利特人说,他们迄今仍然倍受歧视,比如说,只能从事条件恶劣、地位卑贱的工作,孩子在学校必须单独吃饭等。

今天还是印度著名学者、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阿姆倍加尔皈依佛教五十周年纪念。

年,“贱民”出身的阿姆倍加尔带领数千追随者转信佛教,抗议种姓制度。

阿姆倍加尔认为,“贱民”获得完全自由的唯一出路是:从心理上抛弃印度教和种姓制度的束缚。

三印度教和佛教的冲突

以上数据内容来源于:百度印度教和佛教的冲突搜狗印度教和佛教的冲突360印度教和佛教的冲突
更多关于印度教和佛教
更多相关:百度印度教和佛教搜狗印度教和佛教360印度教和佛教

Tags:

堆糖随机推荐

堆糖探索

网名:堆糖

职业:部落开发工程师

现居:互联网堆糖部落

站点探索